走近高温下的农民工

  时已立秋,然而,对很多在城里务工的农民工来说,高温仍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。合肥是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城市之一,据了解,合肥现有大大小小建筑工地5000多个。这些工地上,聚集了大批农民工。

  原以为6:15是个很早的时间,没想到邱师傅居住的工棚区已是人去棚空。邱家只剩下9岁的儿子强强躺在床上。

走近高温下的农民工

  在强强的指引下,记者来到邱师傅夫妻俩上工的工地。此时工地上已是一片忙碌:瓦工、油漆工、木工等均已各就各位。

  这家工地年初开工,一开工邱师傅就与妻子一同来这儿做工。邱师傅是瓦工,妻子刘玉兰是油漆工。在老家上二年级的儿子强强,前几天刚随一个老乡从老家来合肥过几天暑假。

  工地上,记者见到正在浇混凝土的邱师傅。虽然是早上,气温不算太高,但邱师傅还是满头大汗。邱师傅解释说:“这几天天热,老板让我们提早一个小时上工,以避开中午最热的时候。”

  6:00上工,意味着早晨5点多得起床。“早点干活好,免得中午更热。”接着邱师傅的这句话,强强天线小时都是早晨多好呀,那样爸妈就不那么热了!”

  为避开中午高温,一段时间以来,邱师傅和工友们每天早晨五点多起床,6点钟上工,中午11点左右收工。

  邱师傅夫妻俩在工地干活,记者就与强强在工棚里聊天。工棚既矮又小,且不透风,上午不到十点,里面就显得有些闷热。

  这是一顿吃得相当艰难的午饭,因为六七平方米的小“家”,挤了四个人。清热的惟一方法就是一只小台扇在吹。吃饭时,记者看到邱家三口不停地用湿毛巾擦汗。一顿饭下来,一条干毛巾可以拧出水。

  饭毕,懂事的强强自觉将碗筷端到外面的水龙头洗好。因为有记者在,邱师傅只好卷张席子带儿子到隔壁工棚的地上借“铺”,妻子刘大姐则邀记者一块在床上睡。由于闷热难忍,一中午,记者一刻也没能睡着。

  刘大姐第一件事还是做饭。说是做饭,其实就是将中午吃剩的饭菜热一下。工棚里太热,怕饭菜馊了,细心的刘大姐用一盆凉水“冰”着。

  吃完饭有件难受的事就开始了,小小工棚既是卧室、厨房,又是浴室。“天热,每天洗澡最头疼!”刘大姐告诉我,每天家里有一个人洗澡,其余两个就得在工棚外坐等。洗完澡,浑身又是一身汗,仿佛没洗。

  不过,就这种现状,邱师傅夫妻俩已经很满足。因为包工头看在他们是夫妻的份上,给了一间棚屋。其他工友多是五六个人合住一间。

  跟着邱家三口,记者也来到那栋楼房。那是一栋刚刚结构完工、门窗还没安装的楼。“这儿通风好,比家里凉快多了!”刘大姐说。晚上9:20,记者带着几分沉重离开邱家。

  8月3日晚7点半,宁国路义城建安公司建筑工地。来自肥东县撮镇的欧阳荣明蹲在堆满沙子和石头的小坡上,津津有味地看着露天电影《铁血大动脉》。小坡上排着一溜民工,或蹲或坐,全仰着头,盯着挂在一栋楼前的银幕。坡后一墙之隔的大楼上也站着一群民工,边看边摇着蒲扇。有人告诉记者,那是相邻一个工地上的工人,因为进不来这个工地的大院,只能站在楼上看。

  “我已经有四五年没看电影了。”欧阳荣明说,“一张电影票要十几块,哪能看得起?今天这是工地免费放给我们看的,所以大家都来了。”欧阳师傅来合肥打工已有2年多,一来就花了40块钱从周谷堆二手市场买了个6英寸的电视机。这个电视机,伴着他度过很多休闲时光。最近,欧阳师傅看的是电视剧《花无缺和小鱼儿》,其他的工友,有的过来蹭几眼电视看,也有的打打牌、逛逛街。“商场里有冷气,你们会去逛商场吗?”记者问。“逛商场要穿得好点才行。”一个年轻的民工扯了扯自己的背心,接过话头,“在工地上干活,穿的都是旧衣服,脏得很,换衣服又嫌麻烦,所以很少去。”

  单身民工多是七、八个人挤在一间简易工棚里。来自六安的李成杰今年刚满20岁。他告诉记者,这里离市区很远,又空旷,逛来逛去也没什么意思。工闲时他喜欢买报纸看,或者在学校里健健身。顺着小李手指的方向,记者看到,不远处的草坪上,有一些诸如双杠、吊环的健身器材。“还有的时候就躺在床上,想象自己的未来。”小李憧憬着:“我想趁年轻的时候多累点,攒点本钱,以后回家开个小馆子。”

  8月10日,合肥市政务新区。“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综合审判楼项目工程”正在建设中。工地上,两座主楼之间已架起30多米高的脚手架,从六楼正在作业的平台往下面看,令人目眩。只见民工们麻利地穿梭于脚手架中,如履平地,记者不禁为他们捏了一把汗。

  来自肥东的小徐和小李从六楼平台拖来一袋袋扣件,分放到各个架子工的脚边。然后,拉直一根细线,测算脚手架搭建的水平度。架子工蔡善龙带着厚厚的手套,娴熟地将扣件扣在钢管上,顺着细线拉起的方位将钢管搭平,再用扳手拧动扣件将钢管固定。他的黄色衬衫上,汗湿了一大块。一位蒋姓负责人告诉记者,搭建整个架子大概要2000根钢管和30万只扣件。每一个部件都关系工程安全,丝毫马虎不得,民工手磨破了,脚碰伤了,就在民工的汗水中,一个巨大的脚手架拔地而起。

  休息的时候,蔡善龙一边喝水一边和记者聊天。“高空作业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,不算什么。”他伸出满是老茧和水泡的手,“让人烦心的是,钢管这东西,大太阳一晒,温度高达60度,脚手架就像一个编起来的大蒸笼。穿着解放鞋都烫脚,带着手套手上都会烫出水泡。”

  “你做架子工有多长时间了?”记者问。“30年啦,习惯了。”蔡善龙咧嘴笑笑,“干工程的人嘛,看到自己盖好的楼,心里就高兴,苦过,累过,留下点什么,也值了。”

  工地上,记者还意外地发现了大块草坪,几丛太阳花。与钢筋、混凝土的灰色比起来,迎风摇曳的红色太阳花显得格外醒目。蔡善龙说:“工作累了,抬眼看看那些花花草草的,心情都好些。”